新加坡佛学院是由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于2005年开办的一所高等佛教学院,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正知正见,精通中、英双语,有能力从事弘法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僧伽人才,为汉传佛教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在英语世界的流布提供人力资源。
2011年6月7日上午,慈济新加坡分会静思堂迎来十位该学院毕业班的年轻法师,在学院导师果峻法师的带领下,前来参访与交流。
菩提阁住持果峻法师,也是新加坡佛学院的讲师,非常尊崇证严上人‘为佛教,为众生’而创办了慈济,从四大八法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果峻法师这次带领了多位年轻法师前来,希望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慈济如何投入社会,为民众服务,作为僧伽学生专题研究报告《佛教社群如何深入社会的服务》的资料。
分会董事会活动委员会刘瑞士师兄,与实业家联谊会总召集人,也是分会董事会成员沈喜洲师兄、张荣富师兄,合心接待干事王碧莲师姊,连同多位资深师姊一起恭迎法师们莅临。
本地佛教的发展延续性
法师们先走一趟志业巡礼,并观赏《菩提心要》慈济志业影带,之后是志业看板的导览。众人在大会议室用简单午斋,由果峻法师领众供养三宝。
席间播放新加坡分会今年5月8日首次户外《浴佛大典》短片与相关大爱新闻报导。果峻法师与僧伽分享当天参与浴佛大典的心得,还讲解了慈济礼佛足、接花香的仪轨,以及当天庄严的场面,言辞中对慈济的浴佛仪式表示认同与嘉许。
午斋后,法师们与师兄师姊的双方交流热烈,大家侃侃而谈。果峻法师请志工分享为何能如此投入慈济志业,尤其是日理万机的实业家们。
沈喜洲师兄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参与实业家回台湾的生活营后,因大受感动而付出行动,现在虽事业依然很忙,却能拨出时间做慈济,事业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顺畅,而且因为自己的改变,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更和谐。
果峻法师细心聆听多位志工的分享后,向年轻法师随机开示,或引用企业管理角度切入,或结合佛法谆谆施教,从事相中引导法师们深入法理。
果峻法师也提到了很多对汉传佛教在本地的未来展望和发展延续性,尤其是如何系统化地照顾僧伽的晚年生活,还有从学术的角度提升慈济内涵和研究价值,和栽培僧伽的年轻力量,提高三宝之一‘僧宝’的素养。
慈济45年来‘为众生’,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工作,法师表示赞叹,也欣见慈济新加坡分会走出来‘为佛教’,举办了浴佛大典,和本地佛教界携手为佛法住世尽一分心力。
果峻法师也提出希望慈济的精神理念更系统化,通过学术研究让更多人来学习和参考。法师认为目前僧伽比较需要加强的是社会关怀,尤其加入僧团后可能较容易与社会脱节,这次慈济之行,希望能借鉴‘人间佛教’的实践模式。
菩萨招生在彼方
与会的法师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80后年轻僧伽,是新加坡佛学院第一届学生。经过五年的修习,将在7月结业,回到中国大陆各个道场修行与服务。
来自新疆阿克苏、有回族血统的德思法师表示,历史上,新疆本来就是中国佛教的原生地,当地居士的信仰非常虔诚,很少受到社会化的影响,需要优质的人文,因此法师觉得慈济若能从慈善、教育、与医疗扎根,有望扩大‘净化人心’的涟漪效应。
从医学院毕业的德思法师,对于慈济医学院的‘大体老师’,非常感动与赞叹。法师说自己在大学时,三、四十位学生共用一个‘人体标本’,而慈济的‘大体老师’蕴含感恩与尊重,因此想取得慈济‘无语良师’的光碟,进一步去了解。
来自福建福鼎的明本法师,在高中时,因当地发生水灾,慈济去赈灾而认识慈济。法师的俗家母亲也是福鼎慈济医院的常客,她说有一次去看病,那个医生还跟她念佛,因此对医院有所认识,知道里头很多医生都是慈济会员。
“我现在较常在潮州,当地还未有慈济志业。我觉得当地很需要慈济这股力量进去,重建信心和爱心。中国慈善方面有待提升,慈济这个模式值得借鉴,不只沿海这些省份,其他省份也很需要。因为善心人人皆有,不管我们通过什么渠道,把大家的善心激发起来,力量会更大。”
法师们与慈济师兄师姊开怀会谈,双方交流热烈。此外,法师们对慈济新加坡分会关怀之情,溢于言表,让慈济人深受感动。原本预计一点结束的参访,一直到三点多才圆满完结。
欢喜赋归之际,慈济以《静思语第三集》及《慈济世界》双月刊结缘。法师们对慈济简单清雅环境布置,充满温馨的接待人文表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