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文综合

从阅读出发 串联生命的三个选择

“时间在哪里,生命就在哪里。”从工友到出版人,现在是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以这句沉稳的话语开启讲座,句子不长,却如一粒种子,在听众心中缓缓发芽。


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分享自己因为阅读开始写作,也因此认识“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摄/ 伍书永)

“时间在哪里,生命就在哪里。”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以这句平实但有力的话语开启讲座,强调时间即生命,而生命的方向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的,一个人之前的选择,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而从今天起五年、十年的选择,将定义未来的你。

2025年4月11日傍晚,新加坡静思堂迎来一场温馨的人文讲座“生命,是一种选择”,新加坡也是台湾慈济人文志业团队“看见大爱·了解慈济”新马巡回行的首站,现场吸引超过百位民众齐聚一堂,静静聆听林天来讲述他如何在35年的职涯中,以阅读、写作与利他精神,一步步走出自己的道路。

超过百位民众齐聚一堂,静静聆听林天来的分享。(摄/ 伍书永)

三个选择 决定生命方向

年轻时的林天来,曾深刻思考:“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一个人的生命?”可能是家庭、伴侣、教育或生长环境……这些际遇看似由因缘决定,但林天来认为,真正改变他生命轨迹的,是三个关键选择:读什么书、认识什么朋友、做什么工作。

因学历不高,他曾在花莲女中担任工友五年,负责打扫厕所、清洗游泳池、清洁沟渠、搬运桌椅、除草,甚至照顾中风的女校长就医、洗澡等琐事。面对繁重又琐碎的工作,他却始终不放弃进修阅读,常常流连图书馆,相信人应该创造出自己“被利用的价值”,并自勉“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还成为了全校借书最多的人。

林天来喜欢写作,年轻时热衷投稿,赚来的稿费几乎全数捐出,再继续阅读、写作。他相信写作是一种助人的方式,而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写作让他获得大量的知识与内在成长。

25岁时,林天来以一篇《乐在工作》的作品,赢得写作比赛第一名,也因此认识“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强调:“真正的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考证照或投资买股,而是为了那些真正感动你生命的书。”他年轻时大量阅读,但现在提倡精读,读重要的书,同一本书重复读十多遍,深度思考,化为行动。

这些真实经历,都回到同一个核心:人生道路上,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终将决定你未来的模样。而真正的选择,永远离不开两个核心——向上成长、向善而行。对光明与美好的坚持,让平凡的生命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彩。

林天来以自己的生命故事说明,“选择”如何形塑一个人的未来,也提到许多动人的例子——证严上人因阅读《无量义经》而发愿行善;他自己,也因阅读遇见贵人,走向人文传播的道路;而许多新加坡实业家因结识已故实业家沈喜洲而转变生命价值。

林天来精彩的分享饱含人生智慧,引人深思,让民众听得津津有味。(摄/ 伍书永)

深情回忆 一盏灯点亮无数人的心

讲座内容不仅引发大家深思,而现场氛围也温馨感人,当天安排实业家交流分享环节,一段关于已故实业家沈喜洲的回顾,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台下有些人在默默擦眼泪。

实业家沈喜洲已于2021年辞世,距今已近五年,然而他慈悲善行、无私奉献的精神依旧流传,成为新加坡实业家心中的典范。

在实业家交流分享环节,实业家(左起)张秀玲、王翠群、石汉秋、黄泉霖、沈森平及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逐一分享,气氛温馨。右一为当日的主持人陈竹琪。(摄/ 潘彗文)

慈济人文志业募心募爱室总监于东玫此次随团队来到新加坡,讲起沈喜洲时,仍满怀感念。她提到,沈喜洲对大爱台人文志业格外疼惜,经常奔走募款,尽心护持,总是把传播美善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沈喜洲的太太蔡雅岁也来到了现场,她动情地表示,至今仍保留着先生的手机号码,因为里面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更承载着沈喜洲生前的大爱足迹,她希望这份精神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尽管沈喜洲已离开人世,他所带动的一群实业家却继续他未完成的脚步,实业家张秀玲、王翠群、石汉秋、黄泉霖和沈森平,以及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都逐一分享沈喜洲对他们人生的启发。他们说,沈喜洲就像一盏灯,指引他们走上利他行善的道路,也让他们明白:人生不只是赚钱享乐,而是为了利益他人。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左二)颁发结缘品给林天来,左一为慈济人文志业募心募爱室总监于东玫,右一为慈济人文志业发言人陈竹琪。(摄/ 伍书永)

听众回响 当生命不只是一纸履历

正如证严上人因《无量义经》的启迪而创立慈济,新加坡实业家因结识沈喜洲而走上行善之路,林天来也因坚持阅读,遇见生命中的贵人,从而展开全新的人生旅程。

讲座当晚,73岁的民众陈球林是最早抵达现场的人。他在报纸上看到讲座消息后,特地来电确认地址。听了讲座,他说自己获益良多:“学历不代表身分,能力不代表人格,职位不代表品德;真正重要的是观念与行为。”

资深文化人林任君表示:“听林天来的一席话,何止胜读十年书!”他认为,林天来一路走来的成长与奋斗经历令人敬佩,而他无私助人的精神,更是当今社会极其珍贵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73岁的民众陈球林是当天最早抵达静思堂的听众,他在报章上看到讲座讯息而特地前来。(摄/ 伍书永)

曾经在慈济社教课教学押花艺术的老师李佳玲也表示,林天来的分享让她深受启发。她欣赏林天来可以幽默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把他人生经验内化后讲出来,她觉得值得每个人学习。

李佳玲也说,听完讲座后,更想要立刻去完成该做的事,提升自己的生命,还要成为别人生命的光。她特别记住林天来的一句话:“当你的生命不只是履历,而是让别人记得你的好、你曾如何帮助过他、说过的话提醒了他、改变了他。”

实业家杨文发也感慨,自己过去不爱阅读,但因事业发展需要撰写员工手册,才开始培养读书习惯。杨文发发现自己讲话声音大、语气重,让人感到不适,但静思语提醒他温柔讲话。他认同林天来所说,阅读可以让人超越自己,现在阅读静思语成为了他们家的晚安仪式,他每天都会让孩子睡前念一段。

讲座尾声,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表示,人文志业虽是慈济四大志业中最晚启动,却也承担着“净化人心”的重任,报真导正,传递美善。大爱台没有广告收入,刘瑞士呼吁大家一同护持大爱台,让法音绕全球:“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点亮心灯,传递美善的力量,让世界亮起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