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慈诚、准委员向长期陪伴他们的志工道感恩,陪伴志工也给与深深的祝福。
“无论三年或五年,大家都在资深志工的陪伴下一路走来。我们不是因为成长了才去承担,而是因为承担才有机会成长。”东区和气组长林志华的这番话,是对准慈诚、准委员的勉励,也是对资深志工的感恩。
2025年,东区共有十二名志工完成培训,即将前往台湾受证为慈济慈诚、委员(简称慈委)。为此,东区干部特别在9月28日举办祝福会,藉由温馨的聚会,表达深切的祝福与期许。活动一开始,大家透过“卖汤圆”游戏热络互动,拉近彼此距离,氛围和乐。
和气组长林志华强调,受证不是终点,而是使命的开始,勉励大家不要懈怠、不要只是配合,更不要以为学习到此为止。期待准慈委日后也能陪伴新人,建立信心与成就感,开启正向循环。”
准慈委与慈济的因缘
十位准慈委轮流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左起:蔡琮、陈炜祥、吴顺庆、陈福龙、叶秀丽、冯代瑛、胡慧丝、邹文明、陈道焜、杨贻岚。
志工们轮流上台分享自己与慈济的因缘。志工陈福龙表示,由于身为德士司机,疫情期间无法工作,在家中观看大爱电视台时,被证严上人和慈济人的故事感动,萌生加入慈济的念头。之后在开德士时,他总会留意慈济的踪迹。皇天不负有心人,某日,陈福龙终于走入新加坡静思堂,受到值班志工余慧铢和黄莉燕接引,从而开始他的慈济旅途。
另外,志工陈道焜与妻子杨贻岚,也是因为疫情而与慈济再次结缘。夫妻虽然二人在2013年因为《慈悲三昧水忏》经藏演绎而加入慈济,沉寂许久,在新冠疫情期间响应制作口罩套,才开始积极参与社区联谊与线上读书会。陈道焜也反思自己过去在读书会中的傲慢心,如今更加谦虚,愿意从他人分享中学习。
无独有偶,志工冯代瑛虽是在静思书轩门口翻阅《无量义经》而与慈济结缘。她忆述,当时书轩的宁静祥和深深吸引她,她从此常来阅读,并被接引成为志工。然而,她曾因为工作时间长,加上家庭忙碌,一度淡出慈济。直到一次义卖会中帮忙剥橘子,竟改善了她的“富贵手”,让她的双手可以做更多事。
志工蔡琮因母亲手术住院,启发他想为社会做点事,于是加入慈济。他表示,自己虽是慈济中一颗小小螺丝钉,但也愿默默承担,发挥良能。
此外,志工叶秀丽分享,她是在参观慈济大爱人文馆(已闭馆)时,看到上人的法照,肯定自己找对了师父,因此走上一条康庄的菩萨道。她感恩有机会闻法、参与线上读书会,不仅获益良多,也对慈济“四大八法(四大志业,八大法印)”更加入心。
心愿的传承与实践
“要完成母亲未完的遗愿,成为上人的在世弟子,告慰母亲,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志工吴顺庆说道。他母亲生前是一名慈济志工,却没有因缘成为上人的弟子。母亲往生后,吴顺庆在料理完丧事后前往静思堂为她植福,因而结识了吴南凯。
听完吴南凯对慈济志业的介绍,他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加入慈济。他回忆到,之后受到社区组长王水发和江裕发师兄的带动,参与了慈善访视,才深刻感受到,富裕的新加坡,竟然还有许多贫困的人士,需要关怀与帮助。虽然事业繁忙,他还是积极的挤出时间,加入见苦知福的访视行列。
吴顺庆分享,在与照顾户的互动中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庆幸自己一步一脚印的学习,如今更加懂得惜福、再造福”。
邹文明(右)和胡慧丝(左)在分享中感恩社区协力组长一路不离不弃。
志工邹文明和妻子胡慧丝最初想让孩子参加慈济的亲子班,而于2015年成为志工,多年来主要在慈少班付出。在一次陪访中,他们见到末期癌症患者在短短几月往生,深刻体会生命无常,也感受到志工之间真诚无私的付出,因此坚定了持续走在菩萨道上的决心。
志工陈炜祥虽于2023年才加入慈济,然而三年内精进闻法,体悟“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可能”。他积极的投入各项活动,包括线上读书会、慈善访视、环保、募心募爱、人医会,义诊等,体会到佛法不是在诵经,而是身体力行在菩萨道。
在街头募款中,陈炜祥向马来同胞分享“竹筒岁月”的精神,感动了不少马来同胞发心捐款,这件事让他坚定了“说我所做、做我所说”的愿力。
慈济人演绎手语歌《问心》,歌词句句扣人心弦,唤起众人对初心的感动与承诺。
祝福满满 迎接承担的开始
东区和气组长林翠莲感性地说:“这就像是在办一场喜事。每个人因缘不同,但目标一致——成为上人的第一代静思弟子,用爱拥抱苦难,用智慧化解困境。慈济不是组织,而是一个大家庭,授证不是一个典礼,而是心愿的启程。”
东区和气组长们(左起)林翠莲、章爱玉、林志华,勉励准慈委在慈济路上要勇猛精进,秉持佛心师志。
同为东区和气组长的章爱玉也赞叹:“看着你们如今可以站上台前、从容分享,这就像看到孩子长大般令人欣慰。”
祝福会尾声,准慈委手捧心灯,缓步走向舞台前方,将心灯排出“佛心师志”,象征承诺传承静思法脉、弘扬慈济宗门,照亮未来人间菩萨道的每一步。
准慈委有序地用心灯排列出“佛心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