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次的公共假期,是新加坡访视志工回到静思堂,共同研习和交流的日子。10月18日屠妖节假日,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举办2017年度第二次访视培训,希望加强访视志工对家访的了解,资深志工也藉此分享经验及体会。
“苦难人走不出来,有福的人就该走进去。”趁着访视,让志工走入案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关怀。每月访视,志工马不停蹄地做家访。但是,若在陪伴案家过程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每月第三个星期天后的星期一和二,各区皆会召集“和气个案研讨会”,分别在各自的社区进行研讨会,把当月新增提报的所有个案或遇到瓶颈的旧案等提出,让与会的志工与职工一起集思广益,达成个案的援助共识,也互相交流访视经验。
团队共识很重要,然而“和气个案研讨会”的出席率却不尽如人意,在这次培训中,课务组以幽默的戏剧传递研讨会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目前面临的状况。每月的和气研讨会除了评估新的个案,也会分享新信息,让志工以不同的观点及管道来帮助案家。
参与访视已有八年的学员汤婉兰认为:“出席和气研讨会能吸收新的信息,补平时访视不足之处。也能寻找外面的资源来帮助案家。”
当志工登门访视,却碰上不愿意开门的照顾户,该怎么办?此次访视培训邀请了两组资深志工分享经验与自身的成长心得。
志工徐雪友分享亲身经历的其中一个关怀个案,每次访视,案家都不愿意开门,只是站在门口与访视员交谈,且有所保留。经过一段时间关怀都没有任何进展,该组的访视员皆束手无策,心想结案。
怀着最后努力,徐雪友向案家解释每月家访的目的不是要看他的住家,而是希望能走入他“心里的家”,这样才能了解如何帮助对方。后来,案家心态也慢慢转变,开始向访视员透露生活上的需求。
志工张爱彬分享送竹筒给感恩户时,需要耐心讲解竹筒背后的意义,不要让欠缺经济能力的案家有压力。她补充:“竹筒是有心人造福的工具,也是给自己及家人的一份祝福。”
曾经遇上脾气不好的案主,让志工李富诚修习佛教六度万行中的忍辱与精进。每次家访,案主都会有抱怨与不满,志工没有机会发言还要面对脾气不好的案主。李富诚坦言:“除了等待因缘,更要妙观察智。”当机缘成熟了,他开始以正思惟、正见与案主分享。对于案主的转变,李富诚坚定地说:“有办法是因为有佛法。”
访视志工陈秀珠分享在父亲节送案主郑阿公康乃馨,阿公感动得落泪,原来阿公从来没有庆祝父亲节,子女又不在身边。陈秀珠说:“自己从阿公身上学到包容与知足。”
学员梁家豪分享:“不止走进感恩户的家,还要走进他心里。作为访视员,要用心来化解障碍。”
访视培训强调了家访中全程、全人、全家、全队之「四全」照顾。1966年发生的一场意外,让证严上人重新调整慈善访视的工作,并制定访视复查制度。当时慈济补助卢丹桂女士生活费及青光眼手术费,但手术后因卢女士和先生起争执,最后选择轻生,未能及时关怀案家让证严上人领悟即使照顾户境况好转停止补助,仍需继续关怀及后续辅导。
访视员林祖慧分享每一个案无法预期延伸到何年何月,所以需靠团队的力量,一代接一代,给予案家不间断的爱与关怀。就如独居长者陈心景的案例,访视团队一直陪伴她长达22年,背后是五代慈济人的接力才能圆满此个案。
当台湾921大地震时,陈婆婆也不惜将自己辛辛苦苦储蓄的养老金帮助灾民。一路陪伴陈婆婆从陌生到相知相惜,志工从她身上学习到很多处事待人的道理。访视团队与陈心景的约定遵守到最后,陪她走完她这一生.陈婆婆往生时,享年107岁。
资深访视志工也分享实践访视深度化的方法。慈善个案可以多元化,结合医疗和教育等,为案家提供更完善的协助。另外,在未开案前志工可策划如何短期、中期和长期陪伴案家。最后,慈善干事及社区组长围在小圆桌前共同深入探讨在社区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其中两个挑战是主责访视员不足,以及研讨会出席率有待提升。未来,社区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更积极栽培发心志工承担主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