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手机使用频密度有关吗?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发现,有抑郁症症状者平均每天手机使用达68分钟以上,比一般人的17分钟多上数倍。
抑郁症、癌症及爱滋病被列为本世纪三大疾病。2019年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七十多亿人口中超过2.6亿人患有抑郁症。尽管抑郁症是当前社会常见的心理疾病,但往往被人忽视。等到病情恶化或悲剧发生,已经后悔莫及。
知名心理医师杨新发应新加坡慈济的邀请,主讲线上讲座《战胜抑郁,重見彩虹》。他提及抑郁症的“二不”——抑郁症不是无病呻吟,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或心理困扰。更不是安慰当事人“想开一点”那么简单;抑郁症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不了解。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期,人们患上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是恐惧害怕、经济危机、长期隔离、生命危险、生活作息混乱以及家庭暴力等等。
抑郁症不分年龄性别 了解背后成因
杨医师表示,很多人是“身在病中不知病”,严重的抑郁症病患约有15%会轻生。真正寻求专业治疗的病患只有25%。虽然八成病患是女性,但男性通常不求医,导致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
随着新加坡人口老化,老人患上抑郁症有上升趋势,约有10%老人患病,而老人轻生率在15年间增长60%。老人抑郁症往往被忽略,我们需要给予更多关心。
新加坡的轻生年龄不仅老年化,也有年轻化的趋势。长期沉迷手机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案例上升的一大因素。杨医师提醒父母应特别留意及关心长期沉迷手机的孩子,可以从孩子的社交媒体及性格转变中寻找到轻生倾向的蛛丝马迹。
长期抑郁症会造成身体疾病例如心脏病、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及癌症。身体疾病也同样会引发抑郁症。杨医师形容抑郁症就如戴上太阳眼镜,看周遭事物都犹如阴霾笼罩,一片死气沉沉。抑郁症的病人是很痛苦的,心态是消极的。抑郁症的三低症状有哪些呢?那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以及动作减少。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呢?杨医师以图表(下图)说明,如果表现出五个或更多症状,并为时两星期,就可能已陷入抑郁低谷。抑郁症不单单影响情绪,也影响认知能力,及有明显的躯体症状(过度关注身体症状为特征的心理疾病)。
不是所有抑郁症的病患都很悲伤,有些患者用外表的微笑压抑内心痛苦,这就是微笑抑郁症。往往身边的人都被患者以“假笑”欺骗过去。
造成抑郁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因素。生理因素是大脑中的神经化学物质失去平衡;心理因素则跟个人性格有关,多愁善感、负面悲观及太要求完美的性格都会造成抑郁。社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受挫及负面的生活事件,例如失业、失去亲人、身体重大疾病、婆媳不和、夫妻冲突等等。
全面治疗的方程式 助长期抗抑郁
抑郁症治疗方式视乎疾病的严重程度,抑郁症容易复发,需要打持久战,需要长期服药。杨医师在讲座中也分享了全面治疗抑郁症的方程式——“A to H”。
A (Antidepressent)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途经,以平衡大脑化学传导物质。
B (Vitamins B) 维他命B群与调节情绪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维他命B6、B9和B12。
C (Care of yourself) 善待自己,不要承受过度的压力,适度地给自己一些空间。
D (Vitamin D) 充足的维生素D 是稳定情绪的重要因素,可以每天享受户外15分钟的阳光或者每日服用1000IU的维生素D。
E (Exercise) 定时运动有助改善抑郁症,运动也可以刺激脑内吗啡胺多酚分泌,可以提高血清素或其他大脑化学物质含量。
F (Fun) 把欢乐带入生活,活在当下。
G (Grounding) 赤脚接地气,让身体的电位平衡与大地一致,给身体提供自然疗愈力。
H (High Fiber Diet) 摄取高纤维食物。人体免疫系统有60%集中在肠道。肠道是第二个大脑,保持肠道健康等于保护大脑。
杨医师建议抑郁症患者可以帮助自己缓解病情,例如调整生活方式,定时睡觉和起床,每星期至少运动三次,安排与朋友家人见面活动,多吃健康食物以及宗教信仰的寄托。
他也分享,抑郁症患者需要家人、朋友与社会的关怀。多点时间的陪伴,耐心听他们倾诉,多些关心,少些抱怨,怨言与责骂。最重要的是认识它、接纳它,接受医生全面治疗,八成病患可以康复,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2021年新加坡慈济实业家联谊会(简称实联会)邀请了杨新发心理医师主讲系列分享会,7月25日的第三场讲座《战胜抑郁,重見彩虹》共吸引310名听众与会,反应相当踊跃。最后一场线上讲座《如何预防失智症》将在9月26日下午三点至五点举办。
延伸阅读:
《战胜抑郁,重見彩虹》脸书直播